[04/24 第六次社課概要]
[主題:上士道修行法] 為什麼要再進一步學習上士道? 之前的課程已介紹完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的修行內涵,本週開始進到上士道顯宗修行方法。進一步學習上士道的目的,不是只為了身心開悟與自身解脫。佛是無量福德與智慧所修成的最完美狀態,從《法華經》的角度來說,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讓每個眾生都成佛才是究竟的圓滿。無限生命的目標,便是「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我非成佛不可」,這即是「菩提心」,依著菩提心而行菩薩行。唯有發起真實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薩,此時菩提心不須透過思維而生而可任運自然。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,有些人說我具佛性,就是佛,不必再修行了。這是錯將「佛性」與「佛」畫上等號,佛性指的是「成佛的可能性」,但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仍需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,才能真正成就無上佛果。 上士道的兩條道路 學修成佛之法有兩條道路,一條是大乘的顯教,另一條則是大乘的密教。前者適合普通根基者,後者則是適應特殊根基者的特別道路。但這兩條路就像人的雙腿,缺一不可,要成佛一定要學密,因為佛是遍知的覺者,若不會密法,怎麼能夠度學密的行者呢?雖然暫時可能不適合學密法,但在成佛之路上,終究會學到。學習大乘佛法,最正確的選擇是「先顯後密,顯密結合」,顯教是密教的必備基礎,兩者皆從發菩提心入門,共同行走一段路後再分別進入各自的軌道。 顯宗上士道的修行概要 顯宗上士道包括二觀、一行、一捨取: 1 二觀即願行菩提心(世俗菩提心)觀,與真理菩提心(勝義菩提心)觀。見道以下只有世俗菩提心,指發願與實現願望的六度,是成就佛色身的因緣;見道以上結合了空性才有勝義菩提心,指通達的智慧,是成就佛法身的因緣。要成就佛果,兩種菩提心缺一不可。 2 一行則指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,修六度與四攝行,漢傳佛教稱為六度萬行。四攝即為攝受眾生的方法,包括布施攝(利他的行為,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)、愛語攝(對眾生有利益的話語)、利行攝(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眾生)、同事攝(親近眾生體會其苦與樂,進而幫助他們)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 3 一捨取指捨去對自身利益的貪心,求取一切眾生的利樂。 大乘佛法的宗旨是利益一切眾生,以無限的悲、智、行、願度化眾生。總綱是六度,可歸結為戒(布施持戒忍辱精進)、定(禪定)、慧(智慧)三無漏學,而三學可歸結為一法──菩提心法。六度中的前四度是世俗菩提心法,定慧二度則是勝義菩提心法,勝義菩提心是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