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

2016 台大晨曦校友會佛學獎學金

一、 名稱:台大晨曦校友會佛學獎學金。 二、 宗旨:為鼓勵本校學生研究佛學,增進學佛風氣,裨益世道人心,特設置本獎學金。 三、 申請資格:中華民國國籍之本校大學部或研究所在校學生。 四、 公告及申請時間:每學年辦理一次,於 1 月公告。受理申請期間為 3 月 14 日至 3 月 25 日 止。(以郵戳 為憑,逾期不受理)。 五、 獎學金金額: (一)特優一名:每名 5 萬元 ( 須為 現任晨曦社員 ) (二)優等二名:每名 3 萬元 ( 須為 現任晨曦社員 ) (三)佳作 5~10 名(必要時得增減) :每名 1 萬元 。 六、 申請文件: (一) 申請表一份。 (二) 上學期成績單影本一份。 (三) 自傳一篇,文長約 1200 字。(簡述家境概況、求學經過、興趣與愛好、學習佛法過程;未曾學佛者 請簡述對佛教的看法。 (四) 佛學論文或心得報告一篇,文長 4000~8000 字。 說明: 1. 上述各項文件,請於規定期限內,皆以 PDF 檔 email 至指定信箱: study@ntusunrise.org。 2. 將紙本資料 2 份,寄至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 128-2 號 11 樓,台大晨曦校友會賴鈺玫收。 3. 資料寄出後,請務必上網到 http://goo.gl/forms/2uoOPJHZd6 登錄基本資料。 七、 論文或心得報告之研究範圍及主題: 請就下列任一佛教典籍,撰寫論文或閱讀心得報告。(曾申請本獎學金者,應選擇不同典籍撰寫報告) 1. 正信的佛教。聖嚴法師著,法鼓山出版。 2. 成佛之道。印順道師著,正聞出版社。 3. 逆境中更易尋快樂:達賴喇嘛的生活智慧。作者:達賴喇嘛、傑佛瑞.霍普金斯,天下雜誌 出版。 4. 近乎佛教徒。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原著,姚仁喜中譯,親哲文化有限公司出版。 5.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(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)。達摩難陀法師原著,林淑丹.廖舜 茹中譯,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。 6. 生活的藝術(Art of Life)。葛印卡老師講, 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。 7. 佛經研讀心得報告:如佛說八大人覺經、金剛經、阿彌陀經、六祖壇經或其他佛教經典。 八、 審查方式與程序︰ (一)、資格審查:本會於收件後先進行資格審查,如審查結果不符(包括申請人資格不符、所附資料不 齊全或填寫不完整等),不予

104學年度上學期社課-空空空

圖片
佛教常常講「 空 」- 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、四大皆空……   不過明明杯子就在桌上, 裏頭還有水, 哪裡「 空 」呢?   一直空、空、空, 佛教真是虛無, 大學生搞得腦袋空空怎麼可以。   不對啊, 如果真的這麼沒道理, 佛教怎麼可以存在 2500年 咧?   難道 空不 是什麼都沒有嗎? 了解空能變得像悟空一樣這麼厲害嗎? 真的好想知道喔。   參考書籍:(社團會提供) 多識仁波切   佛在靈山莫遠求:佛教理論框架導讀 (點我看簡介) 上課時間: 週五 19:00-21:00 上課日期請點我   上課地點: 活大226   授課老師: 解典衛 曾任資策會副處長與主任、福智文教基金會董事、里仁公司總經理、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,目前已退休,專心在佛法上修學。在佛法上曾親近 李炳南老居士、 妙蓮長老、福嚴精舍僧團、靈山講堂 淨行長老,以及 日常老法師等諸位師長學習佛法。老師對佛法的學習態度,體現於其以開放胸襟親近多位大德師長,另外其擅於利用淺顯的概念來解釋佛法看似深奧之意涵,但又絕對不偏離佛法,可看出老師對佛學的嚴謹。   2015.09.06

103下學期演講-《你今天,業力引爆了嗎?》

圖片
[※易燃物注意!] 「前陣子我聽到了一個說法,什麼業力爆炸,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呀!」一個小毛頭心浮氣躁地問著旁邊的那個長者。 「親愛的,會的。不管是善的業力,還是惡的業力,都是會爆炸的。」長者柔和地回答他。 「善的也可以爆炸嗎?」小毛頭疑惑著這沒聽過的論調。 「是的,親愛的。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小當家的料理都是會發光的。那正是因為他對料理的注入強大的善的業力。」長者慈祥地說道。 長者停了一下,吸了口氣,忽然眼神堅定地說道。「去吧,小伙子。用善的業力作為火藥,讓生命迸發出璀璨的煙花吧!」 所以,《你今天業力引爆了嗎?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5/29(五)@ 臺大博雅301 晚上19:00-21:00(18:30開始入場) 主講:法藏法師 題目:《 你今天業力引爆了嗎? 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活動FB頁面 地圖-

[05/01 第七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上士道修行法-止觀] 本週的主題-止觀對各位同學來說還有些遙遠,因此做簡單介紹,給大家了解一些基礎知識! 什麼是止觀? 止觀主要是指六度中的第五度和第六度,大乘佛教顯宗依此來證無我智慧。止是「止息」的意思,又稱心一境性,即心安住於一境而不散亂;觀又稱「正思擇」,是指在心的止息狀態中,透過有分別的思維、衡量、推敲所出現的特殊智見,包括世間道(在三界內不斷向上提升),與出世間道(無我的智慧),佛教與外道很大的差異即在這個無我智慧上,因此出世間道可稱為勝觀或妙觀。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多少會用到止觀,像是在工作時、讀書時會非常專心的進行思維抉擇。但在佛教中,修習止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俗的散亂心,激發智慧正見,而智慧正見的產生需要穩定平靜的心境(止),也需要清晰敏銳的思維、分辨與抉擇能力(觀)。我們的心就像風中的蠟燭,因擺動不止而無法看清事物,修止就如加罩遮風,修觀則就像是添油、調整燈芯,讓燈更加明亮。藉由二者的相輔相成,才可真正激發智慧。而聲聞、菩薩、佛的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功德,亦都是由止觀來的。 止觀是不是什麼都不想? 這是錯誤的見解,真正的止觀需要分別、思維與抉擇,而不是不分善惡、正邪等等。這種「無思定」會使人變得反應遲鈍、智力減退,絕非開發真正智見的正道,反而會破壞智慧的根苗。 如何修止? 修止之前必須持戒清淨,心淨身閒而清淡無欲,且對修禪具有堅定信心。而在修止的過程中需要排除五過,具備八行,八行是五過的對治方法: 修習禪定的具體方法是九住心: 如何修勝觀? 聖道以上現證空性與緣起的智慧是真勝觀,而推理思辨所獲得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見(比量),則只是準勝觀。而在學習觀修前,必須求教於善知識,掌握止觀的系統知識理論,與正確的觀修方法。勝觀的理論必須要修止觀前完成,而正式觀修必須在止息心獲得一定成就的基礎上進行:一開始先修止,接著逐步增加思辨性的觀想內容,此時止息心可能會受影響,再轉回來修止,一直重複這樣的過程,最後在止息修到第九心以上時,便可以止觀同時進行,稱為止觀雙運。 至於觀修的主要內容,包括性空見或無我見,這個部分後面會有專章特別談。下周將會簡單介紹上士道的密法部分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下次社課時間 05/08 (五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
[04/24 第六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上士道修行法] 為什麼要再進一步學習上士道? 之前的課程已介紹完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的修行內涵,本週開始進到上士道顯宗修行方法。進一步學習上士道的目的,不是只為了身心開悟與自身解脫。佛是無量福德與智慧所修成的最完美狀態,從《法華經》的角度來說,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讓每個眾生都成佛才是究竟的圓滿。無限生命的目標,便是「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我非成佛不可」,這即是「菩提心」,依著菩提心而行菩薩行。唯有發起真實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薩,此時菩提心不須透過思維而生而可任運自然。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,有些人說我具佛性,就是佛,不必再修行了。這是錯將「佛性」與「佛」畫上等號,佛性指的是「成佛的可能性」,但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仍需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,才能真正成就無上佛果。 上士道的兩條道路 學修成佛之法有兩條道路,一條是大乘的顯教,另一條則是大乘的密教。前者適合普通根基者,後者則是適應特殊根基者的特別道路。但這兩條路就像人的雙腿,缺一不可,要成佛一定要學密,因為佛是遍知的覺者,若不會密法,怎麼能夠度學密的行者呢?雖然暫時可能不適合學密法,但在成佛之路上,終究會學到。學習大乘佛法,最正確的選擇是「先顯後密,顯密結合」,顯教是密教的必備基礎,兩者皆從發菩提心入門,共同行走一段路後再分別進入各自的軌道。 顯宗上士道的修行概要 顯宗上士道包括二觀、一行、一捨取: 1 二觀即願行菩提心(世俗菩提心)觀,與真理菩提心(勝義菩提心)觀。見道以下只有世俗菩提心,指發願與實現願望的六度,是成就佛色身的因緣;見道以上結合了空性才有勝義菩提心,指通達的智慧,是成就佛法身的因緣。要成就佛果,兩種菩提心缺一不可。 2 一行則指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,修六度與四攝行,漢傳佛教稱為六度萬行。四攝即為攝受眾生的方法,包括布施攝(利他的行為,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)、愛語攝(對眾生有利益的話語)、利行攝(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眾生)、同事攝(親近眾生體會其苦與樂,進而幫助他們)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 3 一捨取指捨去對自身利益的貪心,求取一切眾生的利樂。 大乘佛法的宗旨是利益一切眾生,以無限的悲、智、行、願度化眾生。總綱是六度,可歸結為戒(布施持戒忍辱精進)、定(禪定)、慧(智慧)三無漏學,而三學可歸結為一法──菩提心法。六度中的前四度是世俗菩提心法,定慧二度則是勝義菩提心法,勝義菩提心是菩

[04/17 第五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中士道修行法] 上週開始介紹脫離輪迴、超越生死的中士道,透過對四聖諦(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)的了解,我們大致明白輪迴的本質是苦,而苦的根源為集;解脫輪迴的結果為滅,這滅則需透過解脫輪迴的方法-道而成就。 至於輪迴到底是怎麼來的呢?人因無明起煩惱,起煩惱後造業,如此相續不斷的煩惱與業便成了推動輪迴的因及助緣。所以想脫離輪迴,就必須透過戒定慧(廣義的道)斷無明、斷煩惱,使造業的動力停擺,讓生命重新獲得清淨、自由(滅)。 那脫離輪迴的人,就不會再轉世嗎?如前所述,斷除無明煩惱的人的確不再受業力支配,也不會深陷輪迴中,故修行的目標僅為解脫輪迴之苦的小乘聲聞及緣覺,在此階段便完成目標,不再轉世。但對佛菩薩及八地以上的菩薩而言,他們除了自己解脫之外,還會透過自由自在的轉世度化眾生、修福德資糧,雖然他們表面上與六道眾生沒什麼差別,但內心卻是清淨、不受業力拘束的…像這樣滿足中士道目標之餘,仍顧念著六道受苦眾生的佛菩薩,其實早已走入上士道,至於上士道在談些什麼呢?靜待下回分曉!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下次社課時間 4/24 (五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
[04/10 第四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中士道修行法] 上一次談完了下士道的修行方法,本週開始進入脫離輪迴、超越生死的中士道修行法。為什麼要進一步談中士道呢?下士道的修行雖然能帶給我們人天善果,但人天的生命與生存環境都受業力支配,福報用完了之後可能下墮,亦無法擺脫變異無常的規律。 為了永遠擺脫受煩惱與業所支配的命運,必須尋求徹底解脫的道路。因此在中士道的修行法中,需先觀察、思維世間的過患,以及解脫的利益,並發出離心求解脫,修習戒定慧三學(在中士道強調戒,定慧等到上士道菩薩修習六度時才完成)。如此一來便會捨去對輪迴轉世的貪戀,求取涅槃之樂。 在此需注意的是,「出離」不只是一種概念性的認知,而要進一步提升到具有強烈的情感,一種決心、不會輕易放棄的情操,就像我們在準備考大學時的那種決心!那要如何培養出離心?必須從聽聞佛法下手,再來不斷地思惟,進而改變自己的心以及行為。學佛最重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心,觀念改變很容易,但依著觀念改變行為就很難了。 想要擺脫輪迴、超越生死,我們得先認識輪迴世間的本質,並尋求獲得永恆快樂的方法。佛教將輪迴世間的本質歸為「苦(輪迴世間的本質是苦)」、「集(造成苦的原因)」二諦,是生命的現實面;把解脫輪迴的結果與方法歸為「滅(解脫輪迴的結果)」、「道(解脫輪迴的方法)」二諦,是生命的理想面。諦是真理的意思,以上苦集滅道合稱為四聖諦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下次社課時 間 4/17 (五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
「出走」暑期佛法營 活動紀錄

圖片
時間:2014.9.10-12 地點:臺南楠西萬佛寺 作息時間表: 活動照片: http://1drv.ms/1C4Bvo5   活動影片: 1 《佛學營之前行開示》 2 《學佛對年輕人的積極意義-給你叛逆無明的正向力量》 3 《佛法在理想、愛情與責任三者之中的智慧運用》上 4 《佛法在理想、愛情與責任三者之中的智慧運用》下 5 《從皈依到淑世的人生大戰略》

[03/17 第三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下士道修行法 善惡業報觀] 生命的轉世要如何證明呢?可藉由邏輯論證,包括先前意識的存在、先前同類因的存在、先前習性的存在,與先前經驗的存在等四種方法確證。亦可從修道者、許多人能回憶前世、心理學催眠等實例,了解轉世是真實存在的。至於有些人認為看不見前後世,所以生命輪迴就不存 在,以及人的意識是物質性大腦的產物等等,這些觀點在佛法中皆有予以駁斥。 決定轉世的因素是什麼呢?轉世的主因是執著一切現象為實有的無明,因為對真相不了解而起煩惱,並引起各種造業行為。煩惱與造業行為共同推動了生命的輪迴。 什麼是業(Karma)?業指的是我們的思想行為,能夠感招各種後果。有四個重要特點,包括 決定性、增殖性、無錯亂性、不壞性 。1決定性: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同類因會感同類果。2增殖性:業像種子一樣,可以長得像大樹一樣高,會因造業的性質、動機、次數等等而有不同。3無錯亂性:不造不會遇。4不壞性:已造不會失。世間上常會有「好人沒好報,壞人到處跑」的說法,其實是未明瞭上述特性,某人雖造了許多善業,但現在受的惡報是過去曾種下的惡種子先結果,而那些善業種子未來也一定會結出善果。 必須注意的是,各人造業各人擔, 絕不可能有他人能幫忙自己「承擔或消除業力」 。若真能如此,那麼佛陀為何不直接讓我們成佛,而是教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修行呢? 從感得的結果來看,可分為善業(能感招人天善報、善果和一切幸福快樂);惡業(能感招下墮三惡道和一切不幸惡果);與不動業(能夠轉生色界、無色界的因緣)。而從性質來分,則包括十善業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說離間之話、不說傷人的話、不說引起是非的綺語、不生貪心、不生嗔心、不產生違背真理的邪見)與十惡業(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離間語、惡語、是非 語、貪心、嗔心、邪見)。善惡業會產生相互遏止的作用,很強的善業能夠先感果,暫時擋住惡業感果。 不論要得到人天善報,還是要解脫成佛,都要從改變業力消除無明下手,因此要力戒十惡、積極行善,至於已造之惡則要時常懺悔。至於懺悔 一定要符合 下面四個條件: 1. 依止力(皈依和發菩提心之力)-這是懺悔的動機,我是一位皈依三寶的佛弟子,欲追求無上覺悟以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,而過去所造的惡業與成佛之道相違背,因此要懺悔。 2. 追悔力(過去罪業的悔改之心)-惡業會感招惡果,害怕墮落三惡道,因此發起慚愧追悔的心。追悔力能夠破壞惡

[03/14 第二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 主題:下士道修行法 皈依三寶、善惡業報觀] 皈依三寶後還有「皈依戒」,即佛弟子該做的事情與不該做的事情,另外還有皈依三寶的種種利益(詳見p90-91)。 接著來到善惡業報觀,「善」是能感召幸福和快樂的事業、「惡」是能招致不幸和痛苦的事業、「業」指人的思想和行為、「報」則指思想與行為造成的後果。造了業然後受報,我們一切遭遇都是有前因後果的,一切事物都和自身以外的事物互相影響。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,可以知道這些都是過去造的業而現在感果,遇到好境界不起貪心,遇著壞境界則可做消業障想(如生重病可能是重罪轉輕罪)。 業報因果理念是佛法的基石,若要認識佛教與生起信心,就必須認識業報因緣。造業與受報的主體是人,而人是有形肉體與無形意識的結合物,但人的肉體是階 段性的存在,精神卻是永遠不斷(連續性)的存在,又稱為思想意識之流。而生命流轉與輪迴的主體,便是這種能量性的精神存在,轉世是一種能量轉換,尋找新的 生命載體。   其他重點提要: 1. 妄想不可怕,妄想與執著結合才可怕,與執著結合後便會生煩惱,造業受苦。要把在外遊蕩的心找回來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 2. 人面臨死亡時會經過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大分離階段,這與一般醫學上判定死亡的標準很不一樣。若能放下一切,提起沒有參雜妄想的佛號,那就有望往生西方。 3. 大乘佛教的慈悲不同於一般的慈善,慈是給予眾生涅槃樂,悲是協助眾生拔除輪迴苦。為了與眾生樂拔眾生苦,所以要精進自己,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,而菩提心也要以出離心為基礎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下次社課時間 3/17(二) 19:00-21:00 @活大226  

[03/06 第一次社課概要]

圖片
[主題:下士道修行法皈依三寶] 在上學期末認知到三惡道是多麼可怕後,這學期從皈依三寶開始,堅信三寶有能力拯救我們墮落。三寶指的是「佛法僧」,佛是超脫惡道的導師、法是超脫惡道 的方法,而僧是同修此法的助手。皈依的方法分為知其功德而皈依、知其特性而皈依、樹立信念而皈依,以及排除異端而皈依四種。 知其功德而皈依,是在明白三寶的功德後,生起信心。佛的功德如上學期談到的四身功德,法的功德則是能改善我們思想行為與免於墮落,僧的功德則是去除染 污的修持功德。知其特性而皈依,佛是無上覺者(覺),法是對治煩惱的方法,也是我們要實現的目標(正),僧則是如法修行者(淨),能夠幫助我們趨向正法。 樹立信念而皈依,堅信佛是唯一開示拯救正道者、法是唯一能拯救之法、僧是可靠的同道援助者。最後不信仰任何外道與神鬼法術,即是排除異端而皈依。 要特別注意的是,佛法僧三寶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,如鼎的三隻腳,缺一不可,絕不是單單皈依某某師父就好唷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下次社課時間3/13 19:00-21:00 @活大226   歡迎搭配音樂服用

104年晨曦校友會獎學金

圖片
晨曦校友會為護持學社運作,鼓勵社員與在校學生閱讀佛法典籍,特別成立獎學金供同學們申請! 有興趣的同學,只需閱讀下方所列出的書籍,撰寫研究論文或心得報告,經審核後便有機會得到獎學金喔! 另外,本學期特別增列「特優」與「優等」須為本社社員才能申請的規定,本學期的讀書會為 每周五晚上19:00~21:00 ,歡迎同學加入我們,可於上述時間直接至 活大226室 與社員聯繫。 申請時間 104/3/20-3/31 書籍清單   1. 正信的佛教。聖嚴法師著,法鼓山出版。   2. 成佛之道。印順道師著,正聞出版社。   3. 逆境中更易尋快樂:達賴喇嘛的生活智慧。作者:達賴喇嘛、傑佛瑞.霍普金斯,天下雜誌出版。   4. 近乎佛教徒。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原著,姚仁喜中譯,親哲文化有限公司出版。   5.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(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)。達摩難陀法師原著,林淑丹.廖舜茹中譯,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。   6. 生活的藝術(Art of Life)。葛印卡老師講, 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。   7. 佛經研讀心得報告:如佛說八大人覺經、金剛經、阿彌陀經、六祖壇經或其他佛教經典。 如需參考書籍請至佛陀教育基金會(www.budaedu.org)或洽校內社員陳子豪0970-255-707。 獎項   特優1名:每名 5萬元 (須為現任晨曦社員)   優等2名:每名 3萬元 (須為現任晨曦社員)   佳作5~10名(必要時得增減) :每名 1萬元 報名表與其它申請須知,請見附檔。 台大晨曦校友會2015佛學獎學金申請表 台大晨曦校友會2015佛學獎學金申請辦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