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05/01 第七次社課概要]

[主題:上士道修行法-止觀]

本週的主題-止觀對各位同學來說還有些遙遠,因此做簡單介紹,給大家了解一些基礎知識!

什麼是止觀?
止觀主要是指六度中的第五度和第六度,大乘佛教顯宗依此來證無我智慧。止是「止息」的意思,又稱心一境性,即心安住於一境而不散亂;觀又稱「正思擇」,是指在心的止息狀態中,透過有分別的思維、衡量、推敲所出現的特殊智見,包括世間道(在三界內不斷向上提升),與出世間道(無我的智慧),佛教與外道很大的差異即在這個無我智慧上,因此出世間道可稱為勝觀或妙觀。

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多少會用到止觀,像是在工作時、讀書時會非常專心的進行思維抉擇。但在佛教中,修習止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俗的散亂心,激發智慧正見,而智慧正見的產生需要穩定平靜的心境(止),也需要清晰敏銳的思維、分辨與抉擇能力(觀)。我們的心就像風中的蠟燭,因擺動不止而無法看清事物,修止就如加罩遮風,修觀則就像是添油、調整燈芯,讓燈更加明亮。藉由二者的相輔相成,才可真正激發智慧。而聲聞、菩薩、佛的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功德,亦都是由止觀來的。

止觀是不是什麼都不想?
這是錯誤的見解,真正的止觀需要分別、思維與抉擇,而不是不分善惡、正邪等等。這種「無思定」會使人變得反應遲鈍、智力減退,絕非開發真正智見的正道,反而會破壞智慧的根苗。

如何修止?
修止之前必須持戒清淨,心淨身閒而清淡無欲,且對修禪具有堅定信心。而在修止的過程中需要排除五過,具備八行,八行是五過的對治方法:



修習禪定的具體方法是九住心:


如何修勝觀?
聖道以上現證空性與緣起的智慧是真勝觀,而推理思辨所獲得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見(比量),則只是準勝觀。而在學習觀修前,必須求教於善知識,掌握止觀的系統知識理論,與正確的觀修方法。勝觀的理論必須要修止觀前完成,而正式觀修必須在止息心獲得一定成就的基礎上進行:一開始先修止,接著逐步增加思辨性的觀想內容,此時止息心可能會受影響,再轉回來修止,一直重複這樣的過程,最後在止息修到第九心以上時,便可以止觀同時進行,稱為止觀雙運。

至於觀修的主要內容,包括性空見或無我見,這個部分後面會有專章特別談。下周將會簡單介紹上士道的密法部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下次社課時間05/08(五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