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03/14 第二次社課概要]
[主題:下士道修行法 皈依三寶、善惡業報觀]
皈依三寶後還有「皈依戒」,即佛弟子該做的事情與不該做的事情,另外還有皈依三寶的種種利益(詳見p90-91)。
接著來到善惡業報觀,「善」是能感召幸福和快樂的事業、「惡」是能招致不幸和痛苦的事業、「業」指人的思想和行為、「報」則指思想與行為造成的後果。造了業然後受報,我們一切遭遇都是有前因後果的,一切事物都和自身以外的事物互相影響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,可以知道這些都是過去造的業而現在感果,遇到好境界不起貪心,遇著壞境界則可做消業障想(如生重病可能是重罪轉輕罪)。
業報因果理念是佛法的基石,若要認識佛教與生起信心,就必須認識業報因緣。造業與受報的主體是人,而人是有形肉體與無形意識的結合物,但人的肉體是階 段性的存在,精神卻是永遠不斷(連續性)的存在,又稱為思想意識之流。而生命流轉與輪迴的主體,便是這種能量性的精神存在,轉世是一種能量轉換,尋找新的 生命載體。
其他重點提要:
1. 妄想不可怕,妄想與執著結合才可怕,與執著結合後便會生煩惱,造業受苦。要把在外遊蕩的心找回來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
2. 人面臨死亡時會經過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大分離階段,這與一般醫學上判定死亡的標準很不一樣。若能放下一切,提起沒有參雜妄想的佛號,那就有望往生西方。
3. 大乘佛教的慈悲不同於一般的慈善,慈是給予眾生涅槃樂,悲是協助眾生拔除輪迴苦。為了與眾生樂拔眾生苦,所以要精進自己,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,而菩提心也要以出離心為基礎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下次社課時間3/17(二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皈依三寶後還有「皈依戒」,即佛弟子該做的事情與不該做的事情,另外還有皈依三寶的種種利益(詳見p90-91)。
接著來到善惡業報觀,「善」是能感召幸福和快樂的事業、「惡」是能招致不幸和痛苦的事業、「業」指人的思想和行為、「報」則指思想與行為造成的後果。造了業然後受報,我們一切遭遇都是有前因後果的,一切事物都和自身以外的事物互相影響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,可以知道這些都是過去造的業而現在感果,遇到好境界不起貪心,遇著壞境界則可做消業障想(如生重病可能是重罪轉輕罪)。
業報因果理念是佛法的基石,若要認識佛教與生起信心,就必須認識業報因緣。造業與受報的主體是人,而人是有形肉體與無形意識的結合物,但人的肉體是階 段性的存在,精神卻是永遠不斷(連續性)的存在,又稱為思想意識之流。而生命流轉與輪迴的主體,便是這種能量性的精神存在,轉世是一種能量轉換,尋找新的 生命載體。
其他重點提要:
1. 妄想不可怕,妄想與執著結合才可怕,與執著結合後便會生煩惱,造業受苦。要把在外遊蕩的心找回來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
2. 人面臨死亡時會經過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大分離階段,這與一般醫學上判定死亡的標準很不一樣。若能放下一切,提起沒有參雜妄想的佛號,那就有望往生西方。
3. 大乘佛教的慈悲不同於一般的慈善,慈是給予眾生涅槃樂,悲是協助眾生拔除輪迴苦。為了與眾生樂拔眾生苦,所以要精進自己,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,而菩提心也要以出離心為基礎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下次社課時間3/17(二) 19:00-21:00 @活大226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