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歸現實:大航法師與佛青法談紀錄
2016年獅頭山金剛寺參訪
大航法師與佛學社同學法談全文
2016/04/02
一、法談開示
歡迎你們來到山上,緣分也深啊!現在四月,前一陣子都下雨,這個時候應該不大適合在外面坐,可是你們來天氣不錯,夏天在這裡這樣坐非常舒服,我們也常這樣坐下來討論佛法,所以難得在四月初還可以這樣座談,我想我們有這個緣份。這邊有一些問題我待會可以回答,在這之前先給大家一些觀念,這個觀念明天我們的課也會稍微提到。最近我一直在跟大家提,我們長久下來學佛慢慢有一點變質了。
我們剛從印度回來,到印度去朝聖第一站是到鹿野苑,就是佛第一次為五比丘說法的地方,我常講說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的法,講的名相都沒有我懂得多,因為它是第一場嘛!現在很多人去朝聖帶著一種宗教情感,非常感性地在那裏膜拜、唱頌,但在那一站我跟大家提到其實在那個地方,重點不是宗教上的儀式,因為佛陀當初在那裏談的是「四聖諦」,在佛法裡常講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見如來」,這句話是很典型的句子,也就是見如來是怎麼去見的?我們經常往外一直找,沒想到見法是見如來。那怎麼個見法?是見緣起。緣起在哪裡?就在這裡。
我想很多人都聽過佛法,我們講緣起性空,但現在很多都講得空洞了,談的是很理論的緣起,但無法去觀察現前的緣起,所以道理歸道理,但佛法的道理無法落到現實,學佛以後慢慢走向宗教,慢慢抽離原來覺悟的內涵。很多人學佛很多年,我一直問:「你學了那麼多年,你的感應是什麼?」在座可能有的人學得深有的人學得淺,但我們勢必要很清楚到底學佛是什麼?學得久的人,你能不能跟我具體講到底佛法在你身上起什麼作用?我們會尋求三寶的加持,但加持的感應源頭在哪裡?恐怕很多人不知道。
我們這邊有沒有人念佛?好,念佛能不能往生?誰說的?(同學:經典說的)經典說的,但為什麼念佛可以往生?(同學:感應道交)我知道感應道交,為何會感應道交?這很有意思,它有道理的。苦、集、滅、道是連貫的,佛法談的苦是很真實的,它不是故意要弄得很負面讓你產生灰色思想、很消極,它講的苦「諦」就是真實,「原因(集)」很真實,苦集滅了才叫「滅」,沒有另外滅哦,你不要亂滅,什麼叫涅槃?就是苦集沒有叫涅槃,沒有另外一個涅槃。那「道」呢?就是從出發點通往目的地的這條路,叫做唯一正真之道。這中間沒有任何一點感性,就是事實而已,佛法講緣起就是事實的意思。
所以從現實認識就能見到佛法的真義,就能真正見到佛。所以我們去朝聖,可能在那邊好感動──「世尊你怎麼走了?」你那麼辛苦幹麻?當初佛在這沒有講其他的,就是講四聖諦,講的就是世間的現實,以及從世間的現實說出如何解脫,是一個個緊密相連的真實道理。去朝聖時我就跟大家講,今天不是把佛推得很遠,然後說終於回到這裡,把整個佛法當作非常神秘、像神話故事一樣,不是,就在鹿野苑,佛曾經為五比丘說出讓你能解脫的四聖諦法,你來到這裡,來到這麼真實的鹿野苑,我希望你學佛從此更加現實,拉回現前。
所以學佛無法一蹴可幾,也不用去要求一下子就怎樣,煩惱就是煩惱,不過煩惱就是你學習的地方。現在很多人學佛常淪入佛法概念的追尋,這樣又不是佛法,因為專注於佛法概念的追尋就忽略了現實,所以學佛之後佛法不相應,世間又忽略了,兩頭都空。許多人越學越笨,看到普遍的佛教徒都覺得可惜,為什麼?把那份宗教的氣氛落到現實當中,經常不能理性思維而賦予它很神秘的意義──「不可思議」,然後見到人:「唉呀,你一定是上輩子欠他」,怎麼不是他欠我一定是我欠他?到最後比一般人更不能面對現實,沒辦法觀察現前人生的苦集。
雖然沒辦法一下子完全看得很清楚,但我相信學佛的人是當不斷相應出世間法的時候,也越來越了解世間法。為什麼?因為離開世間法沒有出世間法。所以有的人講說學佛的人不務實,我說世間最務實就是學佛的,你看叫「實相」,就是看到底了。我們在座知道什麼叫「空義」嗎?空義就是「不實在」。所以了解很多緣起性空,不如在現前當中去觀察,雖然沒辦法看到它徹底的無自性義,但開始從現前的因緣看到它的一分一分虛假,這就是空觀了。雖然不如實,但路就是這樣走,從我在能觀察到的因緣當中看到它的「不穩定性」,不是另外去推出一個空洞的無自性、空相,真正的緣起就在我現在touch得到、觀察得到的地方。
因此要理解佛法,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是「現量」,從現量才去比量,比量就是推論。但我們現在變成現量很弱,一推就推到究竟,中間的推論過程太超越了,所以推出一個非常高的理論,內心卻不能接受,因為遠遠超過你能認知的部分。要尊重你現在的現量基礎,依你能接受的一步一步推,智慧高的人可以一下推到徹底,有的人就舉一反一而已,舉一反一、舉一反二、舉一反三、舉一反一切,所以它很重視現量,就是現前經驗。也因此在溝通時很重視大家「共許」的、共同接受的,所謂共許就是你的經驗,不會超乎你的經驗去談很高的東西。應對不同根基的人要尊重他的經驗層面,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推論,叫比量,但現在越來越不重視他的現前因緣,所以淪為玄談,不能對應現實。
我這樣談待會就容易回到問題回應了,因此今天有機會能學佛的人還不是普通人能真正了解的,學佛很簡單,但能真正得到其味道的不多,能得到味道而具體奉行的更難。一個人難得以作為「道人」自許,你知道什麼叫道人嗎?是出家人?不是不是,你必須重新找到覺悟的意思,這樣才會以作一個佛弟子為極殊勝難得,才會真的起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的想法。很多人講說修行人為什麼要這麼刻苦?其實他不刻苦,是你站在執著的角度看他刻苦,他反而覺得你才辛苦,你總為一些很空洞、抽象,終歸無常的東西在忙。剛剛我們在講念佛,你知道我們現在不斷在累積什麼?累積一些最後我們無法放下的,你知道嗎?不斷努力付出,到最後最難跨越的就是你付出最多的;你對他的愛是長時間累積的,累積到很難放下。很有意思吧?你面對死亡就知道,我有這個經驗。
當我們看到人生煩惱輪迴源頭的時候,重新看這個世間,你會覺得很有意思,大家各有各的人生,所以我經常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,看到每個人開著車亮著燈,就像一個業道,咻咻咻──下交流道就是這個命完了、下去了,又上來了上來了──剛出生的,每個人就依他的生命、價值、業力奔跑,不能停啊!因為在高速公路上停了會撞到,可是再怎麼不停,該你下你就下。一路上你看我、我看你,上去下來上去下來,各有各的業力在推動,跑到最後頂多到高雄下,有的是到基隆下,反正一定下來,能跑的就是內側外側,就這樣了,也不可能橫著出去。你會看到人生一直不斷在執著自己所塑造的影像,然後不斷推動著,假如沒看到這個根源,怎麼修都沒用。
因此現在很多佛法的修學,講白一點只是在種得度因緣而已,並不是真正能解脫,很多道理你並不是真正懂,能了解這一點後才能從內心中生起極大歡喜,這就不是因為宗教上的歸屬而逼自己一定要去信仰,不不不,佛教不需要你逼,你不必麻煩,你覺得怎麼樣就怎麼樣!有居士講:「唉呀!師父我很慚愧,我有煩惱」,我說:「我也有啊!」那怎麼辦?先接受它,不要去迴避,開始承認自己有煩惱,也知道不可能一下斷掉它,但我先不要壓抑、試著冷靜地用佛法告訴我的角度去看,開始學會認識自己的煩惱──是角度喔!不是逼你去想「唉!這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的!」你知道嗎?知苦就是修道的開始!所以《阿含經》中強調「習苦習信」,學習苦就開始學習信仰三寶。
現在經常是逼著自己去信其實不大確信的東西,這種信不一定有用,因為在臨終的時候,勉強的信都沒用,平常最信任、最習慣、最直接的才是真正帶頭的力量,那個「若有若無、心存疑惑」跟執著是不能比較的,一下就打死了,一點用都沒有。所以你今天對佛法的必須真的發自內心──心開意解,絕對不是宗教感性的勉強接受,當一步一步這樣踏實學的時候,就像我常舉的例子:你們明天回去對吧?現在跟我講話有沒有想到要回去的事情?沒有嘛,可是其實有沒有?有,你們來的時候就已經預知時至,時間到就回去。你們有沒有拿念珠念「南無家、南無家」?沒有吼,那為什麼會想回去?想一下,念佛就是這樣念來的,抉擇來的,不是嘴巴念來的。口念佛有它的意義,但真正是藉著這個因緣不斷淬煉你對這個法的抉擇,重點還是在於知見與智慧。所以你透過家跟這裡的抉擇之後,其實你來的時候就預知時至,不管今天爬山再怎麼累,時間到就回去了。
我常開玩笑若在這個時候把你們圍起來:「難得啊,三界如火宅,請師父把你們全給剃了!」我們不是說臨終不要去抓嗎?抓會動他的念。你們現在要跑去輪迴,我們把你抓起來,你也會說:「師父!你好意我也知道啦,但你不要給我抓,再抓我要翻臉了!」我們不是說臨終抓會動念嗎?你看我現在硬拉你也會翻臉,為什麼?你做好決定了,道場雖好,家更好,所以一心不亂就回去。重點在這裡,從這裡去想,現實生活當中其實已經有很多佛法了,所以我就舉這個回家的例子來告訴你們什麼叫往生淨土。夢中顛顛倒倒,病苦當中昏昏迷迷的,要不要回家?──要!這個就是一心不亂!
可見佛法裡頭是有道理的,重新找回那個道理,你會發現佛法很真實,今天你走的不是一條宗教的路,而是覺悟的路。為什麼會往生、一心不亂?因為沒有其他路是真實的,是這種心情。學佛最後的皈依不是因為宗教上的決定,是智慧上的決定,你為什麼不選擇其他路?因為其他路不真實、不可靠,很篤定。當然這個味道要慢慢來,好!那就先起個頭,你們有問幾個問題,我順便跟大家提。
二、問題回應
- 請問法師,身體有病痛時如何提起正念?
嗯,你希望提起正念是想怎麼樣?因為提起正念所以不痛是不是?我告訴你一定痛的!我們念佛經常求身無病苦、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對不對?不要想這個,當然可以發願因為這個是祖師大德講的,我的意思是在念佛時不要想這個。念佛能不能求一心不亂?不行哦,專心念就好了,你要一心不亂我們都知道,不用再求,求一心不亂的心其實不是在專心念佛。我們當然想要一心不亂,但那個額外「貪求一心不亂的心」不是「一心歸命心」。
還有,臨終想要身無病苦,我告訴你大概都會有苦。求身無病苦的人通常到臨終時都會後悔:「阿彌陀佛!我念你那麼久總是幫幫我吧!」,「到底有沒有佛?」——最後都是起這個念頭。所以如何提起正念這問題問得好,但我大概聞得到背後意思是如何起正念不要受病苦影響對不對?我告訴你門都沒有,一定會受影響,但要怎麼受影響?這裡面有很多道理,我們這次也有到給孤獨園,給孤獨長者臨終的時候是病苦啊,日復一日更痛更痛,可能有人會想「唉唷!沒保佑!黃金鋪地買個精舍弄到最後臨終痛苦?」可是你要知道他證三果,只有身苦沒有心苦。
我也常舉《阿含經》的例子,有弟子臨終很苦,你知道佛去探訪時是怎麼樣嗎?「你閉上眼睛,我一加持你就不會痛了!」──我在經典從來沒看過這句話,就是讓你痛而已啊。你必須了解佛法道理,知道這個病苦因何因緣來?所以很多弟子在臨終時才證果的,是因為病苦證果,他看到如是因如是果,看到緣起。所以當我們在病苦的時候,尤其是臨終你以為那很苦,臨終的苦不是一個苦,而是一串的,身苦、心苦、很多東西不如你所想,要知道這個苦是因何而來。很多求生淨土的人要的是「世間好苦啊,我要求生!」,其實更深的意涵是「我要我這個身體有個好地方住!」,這不叫求生,這種對生命的愛著本身是娑婆念!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說法?沒有對不對?
要知道對這個生命本身的罣礙心就是娑婆,這樣的愛取有、生老死本身就是無明,不是為追求生命的延續而往生淨土,而是看清生命的虛假不再愛著,這叫作往生。由於病苦讓你看到生命的虛假,增加你的厭離,所以一心歸命、真實厭離,這個時候就容易「身無病苦」,懂吧?不要弄相反了,弄相反到最後你一定後悔,一定苦的而且串成一串。只有當躺下來、被綁起來,你才知道自己依賴很多東西,你習以為常的東西太多了,太自信地認為這個可以有、可以依賴、可以信受,彷彿一切都是這樣。結果等到病苦來的時候,這個不行、那個不行,沒有一樣行,就躺在那裏任人宰割,一切身不如你意,心不能自己操縱,一切苦湧現出來,這個時候才看出功夫。惟有平常對身心一切能開始觀照,否則對身心充滿太多肯定,到最後所有的肯定都會報應出來,讓你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。
所以我們有病痛時如何起正念?起碼知道病痛必有因,當因緣成熟的時候無法迴避,用正確的態度來了解它的因果,先不要覺得「這個我不要」,這個想法不是佛法本質,佛法是從這裡覺悟,而非迴避。很多學佛人站在迴避的角度,那最多修人天善法而已,要求解脫的話要從這裡覺悟,一迴避的話就變成狗咬尾巴了,不要「這個」當然就是要「那個」,因為有「愛」才會要「那個」,就有了愛別離、怨憎會。昨天有一位居士,他用很多方法可以讓人家信仰,因為有感應,我說千萬不能光靠這個,讓他有感應之後務必要讓他提升,否則因為這樣的信入門必然會因沒感應而離開,不要光看眼前。佛法真正的解脫絕對不是因為壞的不來、好的來,而是觀察這樣的因緣,面對境界時去觀察真正的病苦原因在哪裡,探尋真正的煩惱根源。
當時世尊是一個王子,他看到老病死而出家,你設想一下他有多難,至尊貴的人出家去哪裡?不知道。我們現在出家到寺院去還有師父,他出家是不知道去哪裡,只覺得自己應該一生要追求如何遠離老病死苦,一路追尋這個目標,捨棄最珍貴的地位去追求一個茫然無知的未來,然後不斷追尋從來沒有改變題目。佛的這種出家行是我們的典範,他有沒有換題目?有沒有尋求崇拜?都沒有,他就是一路追尋,即便修禪定到很高的時候,他知道就算修得很高終要生死,所以他不要;然後修苦行時發現所有能做的都做了,修了六年再做也無意義了。他想到在王宮時有一次坐在樹下突然感受到的那份寧靜,他說:「原來不需要有苦」以苦來講,六年的苦修連魔都找不到他的缺點,能苦的都苦過了,未來修苦行的也不會超過他,但這樣的苦行無用。
佛陀的目標一直很明確──到底為何會老死?追到最後在菩提樹下覺悟「因生故有老死」,他不找其他原因,因為營養不良、發生車禍……,他沒有考慮這個,而是因為生故、因為有業故、因為有愛取故,找人生輪迴的最根源處。所以苦其實都是幫助你覺悟,而不是去迴避病苦,因為終究還是會病苦,逃得了這時逃不了下一次。所以我們生病心裏有數,逃過那一段,終究還要來啊,有多少年?不知道,正如上次來它沒打招呼一樣,可能再一次也沒打招呼就把你帶走,真的是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叫正念,從病苦當中覺悟。
有一個居士他們家有兩個人都癌症,他聽一位法師說你要專心念、要一心不亂,他說我光換一個藥要三、四個小時,很痛很痛,我痛都來不及了如何一心不亂?又要一心不亂,又要苦,他說做不來,業苦惱。我就跟他講一心不亂不是這個意思,你在監獄裡面被判無期徒刑是不是一心不亂希望被特赦?是的,是這個意思,不要自我催眠「我現在沒在監獄」,而是因為監獄讓你想要離開。因此當病苦越重的時候你應該更加看清楚生命的虛假、不可依靠、不可信受,尋求究竟皈依,從此一心不亂求生淨土,這才是一心不亂,而不是嘴巴的一心不亂。我一講完他就說那他可以,否則學佛弄得他更複雜、負擔很重。
我們現在沒有一心不亂怎麼辦?就像有人問說:「師父,到底是先修行成就,還是無常先來?我怕這個啊!」我說這樣怕也對,難得用功,但重點不是在怕無常早到,而是對往生有沒有信心。現在一直在擔心無常,它哪時候來也不會跟你講,因緣到就來,所以重點是在無常來之前找到方法,知道為何不能往生、念佛不能一心不亂的原因在哪裡。舉例來說,你在他鄉異國做生意,不用擔心什麼時候生意不好了要回去,生意好不好我能做就做,回不回去不受生意好不好影響,我回家的心早就確定,只是景氣好多賺一些,景氣不好少賺一點,不管多賺少賺、早回晚回,反正回家這件事情我是確定了。往生時重點是回家的心確不確定,而不是景氣好不好,外在的變化你掌握不住,要處理對往生的疑惑在哪裡,當一意要往生淨土的心確定的時候,無常到不到其實也沒什麼影響。
- 什麼是共業?現代人的生活基本上仰仗西方科技,我們日常所需的水電、衣食很少與其無關。
- 事例a:好比不管有機無機,農夫會用不同方法殺蟲,我們去買菜、支持某種供需商業模式,有共業嗎?
有,我們無法撇開整個大環境,但這個共業要看情況,像是殺人有分無意殺人、一級謀殺,或有些是夾雜。我在講佛法中的業道時常說我們做一件事經常是善惡夾雜的,一切法沒有定法,當面對同一件事時用不同的態度去看,業報會不同。用極盡歡喜的意樂心去做一件事情,跟不得已去做這件事情,隨各人的發心果報會不一樣,發菩提心做一切事情皆是廣大無邊的功德,依人天善法所修的又不一樣。就像同樣是道歉也有不同類型,一種是「我對不起你,好吧,你認為我有錯我就對不起你。」「你這麼不甘願,算了!」;另一種是「我跟你道歉!」「好啦,有道歉就好了!」「真的對不起,我仔細想想給你帶來的傷害非常大,我不知道為何會這樣,從自內心跟你道歉。」恐怕你被他這份誠意就感動了,同樣都講對不起但內容不同、發心不同。
同樣地,共業有很多東西你無法撇開,但有的共的很弱,有的是雖有共業但我不得已才做,沒辦法不處理但沒有意樂心,譬如我知道做這個事情間接會影響到眾生,像現在有登革熱,那到底要不要噴藥?若把佛法說的這麼極端,那凡是衛生局的人都不能是學佛的了,救火的消防員也不能是學佛的,因為你一噴水裡面有很多螞蟻會被噴死,我告訴你還有一點,你千萬不要呼吸,空氣中有很多微生物,最好一生出來就馬上死掉,免得殺生。這些你能防嗎?已經超乎你的能力,雖無心但不得已,這是在共業當中。
我記得我剛在受戒的時候,演培法師是我們的羯磨和尚,我們有一個戒兄剛好在元亨寺,元亨寺道場很大,光垃圾場就很大,他就講說:「我在處理這個,螞蟻很多我一隻一隻抓,那我一輩子就要蹲在這裡了,請問怎麼辦?」戒和尚都沒講話,他能講嗎?你個人盡力吧!處在這種共業當中,你能不呼吸嗎?包括你把水拿去煮開,能不殺生嗎?所以當我們在喝東西,佛陀有說不能用天眼看,你能濾掉就濾掉,不能用天眼,用天眼看你就不要喝了,因為會知道這杯水裡面有很多種生,這是共業。但在這共業當中帶著什麼心念,業會不大一樣,甚至有的人是在共業中生起對眾生的悲憫,生起想要自度度人的道心,這個共業反而成為道的增上業。
因此不能漫無邊際的一直推,否則什麼事都會不敢做,重點是用什麼態度去面對,我們知道怎麼做都沒辦法迴避,在這之中應該守住分際,依我們因緣來盡量做。在這過程中還無法做的很圓滿,就有黑業與白業,就是一件事情經常帶著善和惡的動機,不是善惡分得很清楚喔,在現實中善中有惡、惡中有善,一個念頭造下去,其實有很多業都在裏頭,所以我們知道它是眾緣法,因此我們想盡辦法在面對一件事情時,盡量依我們的善念,帶動更多的善念,以眾多的善念來落實在其中,盡可能在修學過程中讓煩惱減少,要想完全清淨是不可能的。像有人說:「你再怎麼修都是我執!」我說:「你猜對了!」我怎麼可能沒有我執,但雖有我執可以慢慢順向道,也可以因為我執增加煩惱,任何修學哪有離開現前的煩惱?如果做無意義的擴展,你會不知如何是好,因為違反現實,現實當中本來就是面對這些煩惱,在善惡夾雜當中不斷地學習進步,而非斷然分為好就全好、壞就全壞。
像最近有一個學生,他也當主任,他說:「有學生說『你又沒開悟,憑什麼教人?』,我不知道怎麼回答。」那我們也有醫生啊,你沒開悟你憑什麼醫人?那我煮飯要不要開悟?我煮飯若需要開悟,那你沒開悟憑什麼吃飯?世間法都有用,為什麼佛法一定要開悟?就算開悟也有分悟的程度,才有菩薩與佛的差別,真正完全開悟的是佛啊,過程中隨你的智慧慢慢增長,過失會慢慢減少、功德越來越大,不是一刀就切開來。不好好隨緣利益眾生、修學佛法,面對一切境界的磨練,怎麼開悟?無因不成果,談太高就不實際了。醫生可以醫我的病,雖然不究竟、無法解決我的生死,但我生病就找醫生,這跟開悟有什麼關係?世間法沒開悟都可以相對地利益人,佛法難道不行嗎?當然也可以!類似這樣的道理。
- 事例b:不管是生病就診拿到的處方藥,或是自己去藥局買藥(此皆指西藥),都是奠基在西方的醫學科學發展,是不知道多少活體動物實驗堆積而成的成果,而我們生來自然而然享有或甚至享用這些資源,難道可以把自己撇清沒有殺業嗎?(補充說明:現代人患癌症求診比例不斷提高,學界因此比起以往十分努力研發癌症新藥,即動物實驗越來越多。)
這是很大的共業,但是你面對它時沒有起殺意,這也是為什麼佛陀時代的出家人有三淨肉、五淨肉,因為在共業之中沒辦法迴避,不得不用這些維持生命,但盡量帶著慈悲心,減少對眾生的傷害。換句話說,雖然無法迴避,但在共業之中增長智慧,在不得已的因緣當中運用它來讓智慧更加開展、度化眾生,不要在枝枝末末裡面罣礙。不是說故意去傷害,而是能做的就是這樣,若連藥都不吃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,是不是?就像修行人的生活已經最簡單,能做的就這樣做,再不行已經不符合現實了,在這個因緣中我發心修行,發菩提心希望能利益眾生,沒有過失反而有功德喔!
在西方道德哲學裡,康德講「必須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做與不做」,才能論道德,沒有選擇空間的就沒所謂道德不道德,你有機會選擇又去造,這才叫犯;若被逼得不得已,像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也是這樣,在某種因緣下是不犯戒的,在夢中也不犯,因為作夢我又不自在,心智狂亂時也不犯。在共業當中沒得選擇,這時候沒有犯;在不得已中選擇盡量少做,就是在修行了,可能會傷害眾生,但希望以這樣的因緣盡可能在未來成就這些眾生,所以做法會時都會提到我們「有意無意傷害的眾生」,在這一生中迴避不了,但我有這份心對無心之過加以懺悔,願意以佛法的功德迴向於你。
所以說有沒有殺業?雖然廣大業力都連在一塊,但你不是直接去傷害的,不是存著意樂心要傷害它的,這個就不一樣。處在這個大環境中,你看我們這邊很乾淨對不對?沒有,可是殺戮的很,像有時候很小隻的蚊子會穿過紗網,若你將它看作一個人,一早起床房間會佈滿屍體喔!我們開車的時候,車燈也都會把蚊子撞死,但沒辦法不開。盡量在我們能力可及範圍內減少對眾生的傷害,有憶念到眾生的苦,盡量要很真實地做,但在不得已時你沒有意樂心去傷害,不能說你有殺。
- 住家的蟑螂老鼠,該怎麼處理才適當?
像我們這裡也有蛇,我們就抓出去放囉!比較不會像一般人亂放生,因為這是牠的家,只是把牠帶遠一點,牠可能還會回來,就再把牠帶走。有時候我說你看到蟑螂老鼠時應該怎麼看?把牠看成「人」就知道了,像蛇也是一樣,你用另外一個心情來看,牠可能是你的眷屬,可能是父母兄弟姊妹,因為過去造業,現在轉為蛇道,牠也不認識牠的過去世,就在那兒追逐、咬其他動物,牠自己受苦,我們也怕,但若從人的角度看就會有一種悲憫心,不要把牠當畜牲。
有時我們把牠當畜牲,包括我們對寵物也是一樣,雖然疼愛牠但缺少一種正念,不是很恰當。若要照顧牠,不妨把牠當成是六道輪迴眾生,曾經為人、眷屬,有這份心就比較不會把牠當寵物在看,會帶著悲憫心想辦法利益牠。也許牠現在需要人家摸摸頭,也可以,就像我們給小孩子摸摸頭、安慰安慰牠,但務必要知道牠是輪迴眾生。看到蛇雖然覺得好可怕,但也要生起悲憫心。
- 受菩薩戒者吃素,那是否也不能使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衣物? 那若已經有的蠶絲被、羊毛衣、皮鞋,該如何看待呢?
盡量少用吧,尤其這個是奢侈品。毛還好,皮對於嚴格的修行人來說有些也不用。總之有一個觀念,因為細節沒辦法預防,要想到這個東西可能來自於眾生的苦,我盡可能不要因為我帶給眾生苦,這個原則就對了。我能盡量做到的,盡量不要給眾生苦,盡量能夠利益眾生。像我們最近上瑜珈菩薩戒,菩薩戒很活的,有時候給眾生快樂,有時候是給予憂苦,菩薩會給憂苦的,如果我讓你憂苦能夠令你出不善處,我這菩薩雖慈悲也要努力的「虐待你」。所以如果我的不忍心會一直讓他墮在惡處,我也要勉強給他憂苦,但不能隨便找理由喔!說「我現在搶你的錢就是要減少你的貪欲」,這就麻煩了!「我拋棄你是怕你輪迴」,哪有這種東西,這樣最後整個就亂了。所以我說一下要給快樂,一下要給苦惱,那原則在哪裡?當然就是帶著慈悲心、清淨心,想盡辦法利益眾生,所以你就知道這個道理,有些我們想不到,但如果是想得到的,凡是知道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的,我們盡量少欲知足。現在整個環境出問題,其實最大源頭是眾生的貪欲越來越重,享樂越多就造成資源的浪費,根據統計英國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是丟掉的,如果這三分之一不丟掉,世界上根本沒有餓的人,英國如此,美國也是啊,很多地方都是這樣。
- 弟子認為丟掉完好可用的物資而需要添購新的是浪費資源;而捐讓給他人又好像是讓他人承擔罪業有違利益眾生的菩薩道。(後者類似於已經知道這道菜不甚好,自己不願吃而讓給他人吃,他人受惠歡喜也飽足,但卻於其身體有損傷)
有時候我們有些東西要給人家,因為是不用的,我覺得你就實在一點,要是我就會想:「我發現沒辦法給你最好的,但這個還可以用,你要不要?」如果有害的我不給。譬如說最近我有個東西要漱一漱後吐掉,但我會吐到草地上,雖然這是髒的東西,但我不是要把髒的東西給人家,而是知道有些眾生可以用,不是輕慢他們,是如實地知道他們可以用。當能夠給最好的時候給最好,我想得很實際,但有一種是把不要的東西丟給人家去解決,這種心態是不對的。
就像現在我們回收東西,把用多的衣服給人家,我們也能給最好的,像過年的時候,人家給我很多很好的衣服,我都是舊的留著,新的好幾袋就送出去了。但有時候我們穿過的也給人,我沒有輕慢你,也不勉強你接受,而是真的想給你、問你要不要用。在這中間沒有看低對方或貶低的想法,我的確覺得應該給你最好的,但可惜我做不到。所以在菩薩道利益人的過程中,菩薩有時候會做不來,做不來時心念要很清楚,今天你跟我要而我沒辦法給,我會跟你說:「我是初發心菩薩,現在還有貪著,我應該要利益你,可是我做不到,但未來有成就的話一定利益你。」做不到歸做不到,但我的意樂心守住,也就是修學佛法一條路清清楚楚,中間沒有虛假,就算你給人家很好的東西但有一份傲慢,那也不對。我們很如實,給你好的我謙卑,給你不好的我很慚愧,這有什麼問題?很如實啊!
以前也是很多人送不需要的食物給我,我那時在日本讀書,他們去打工到七點以後,超級市場關門時很多菜就丟掉了,他們就給我,我就一直吃那個快過期的,我就一直趕著吃怕過期,它一直來我就很少吃到新鮮的,我又不好意思講,他們願意給雖然有點好意,也有點是吃剩的給我,但對我來講能省就省。所以有些東西過期了,我都挑那天沒上課才吃,或是下午才有課,吃了沒拉我就吃掉。雖然食物不完全是很清淨,但你有這份善意我就隨緣成就,就是你那顆種子不一定很好,但我這塊田非常肥,就是這樣。
- 學習佛法的步驟?醫生應如何運用佛法照顧病痛眾生?
這個很有意思喔!我自從生病以後,對病人的病苦非常有感,因為唯有你病苦過,你就會有一種感同身受,從這種感同身受發為慈悲,為什麼?病苦只是一種業力,最根源是因為我們不自覺,所以我希望能夠自覺覺他。當我們面對修學佛法的步驟,我們很多人談次第、次第對不對?我最近常講說我們學了很多次第都不是次第,有的人經常動不動就說:「我們來建立一個修學次第。」其實可以,但我覺得建立次第是隨各人因緣,不一樣的。
那我現在不談這些太理論的次第,我直接示範,有人跟我講說他有煩惱,我說有什麼煩惱?他說:「那個人讓我很生氣,因為他做了這些事情,所以讓我很生氣。」我說:「喔!我覺得不只這樣,你回去想一下,兩天之後再來跟我談。」他又來:「喔!對對對!上次師父你叫我回去後,我發覺他做這件事情我很生氣,可是我發覺其實還有其他原因讓我生氣,因為這樣這樣這樣所以我很生氣。」我:「嗯!果然越看越清楚,可是不僅這樣,兩天後再來。」他就回去想想想想,後來發覺:「唉呀!我之所以生氣,也不完全是他的錯,其實是因為他不聽我的話,或是他不肯聽我的話。」就像有人失戀了,他之所以失戀很痛苦,不是愛不愛的問題,而是被否定的問題,你知道嗎?就是他也不一定那麼愛啦,只是為什麼談分手是他不是我?先談的先贏、先否定了,所以他氣在那裡。只要我不被否定而是我否定他,我覺得這種感覺沒有也算了,所以到最後他說有多愛他,為什麼是這樣?我說:「你愛你自己啊,你哪愛他?其實從很多因緣我看你也不怎麼愛他。」他問:「那我為什麼那麼苦?」我:「因為你被他否定而已。」
所以很多原因我們搞不清楚,亂成一塊了,我常舉一個例子,有個人一直罵一個人,那我們當然就作好人:「唉呀!你不要罵他,他人很好!」錯了!他其實是愛他,愛不到才罵他,結果你又說他很好,那更慘,火上澆油。他罵他你就說他真的很糟,一罵完他就不愛了,因為他愛他,可知最後由愛生恨,此時他罵他的時候你應該跳下去一起罵,他就不會再罵了,因為他覺得:「唉唷!真的不好!那我幹麻愛他?」這樣就解決了。此生彼生、此滅彼滅,沒抓清楚亂給藥就越加重病情,所以我們現在引導他怎麼認識煩惱,這個引導當中其實就是次第,從表面的苦往內看,你知道最後的苦是從哪裡來,萬法唯心所造。
譬如說我很愛他,真的嗎?你愛你自己,為什麼?我在日本時有個年輕女孩子,他二十歲,愛了一個五十幾歲的日本人,他就問很多師父說能不能愛?當然很多師父都說不行,只有我說可以,她說:「師父你好慈悲!」我說:「愛到卡慘死,我哪有法度?你問我也等於白問的,你自己要愛我講不要也不行,你也明明知道我一定說不行還要問我,當然我就說可以囉!」她說:「師父你真慈悲!」我說:「不過我現在提醒你喔,你現在二十他五十幾,你三十他六十幾,弄不好已經生病了,你四十他七十幾,說不定坐輪椅囉,你還愛不愛?」我剛剛講說你三十他六十幾你還愛不愛的時候,她也講愛可是稍微慢,我說:「你這種愛跟剛剛的愛相比速度稍微慢了一點」。我說你四十他七十幾還愛不愛,她:「嗯…嗯…」我說:「快一點,愛就愛啊!」接著講:「你五十他八十還愛不愛?」她沒答,我說:「愛是要概括承受的,人家是有婦之夫,你要愛就愛徹底,你不能愛他現在後面不愛,生命是延續的。你還愛不愛?」她沒想到這一點。我說:「要愛啊!我叫告訴你叫你愛!愛到你五十他八十幾,繼續愛到你六十他如果命很長九十幾喔,到時你恐怕天天都是幫他按摩的喔!」她說:「師父你好可怕!」我:「你才可怕咧!愛是你在愛又不是我在愛!」對不對?
這就是「觀可愛法實不可得」,就是觀空了,眾緣法當中那個可愛法其實是不穩定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的佛法就應用到這裡來,我們引導她做這個實際的觀察,因此學佛的步驟是什麼?──「知苦」,先認識現前的身心因緣,然後從認識當中慢慢看得更徹底,為了學會能看徹底就入佛門學「眼光」,不要那些知見、經典聽很多就聽不出一個判斷的眼光,所以我們入佛門是要學那個智慧的眼光。為什麼?我苦啊!我有沒有離開我現前的身心?沒有!這就是我的課題,我現在找不到真正根源的問題,但問題存在,而且我也知道就像佛陀也是:「我不知道為什麼人都會死?我也免不了,但我不知道如何迴避?」所以在他未成佛前都在追求如何超越生死、得解脫,你看他這條路是不是很有次第?他的目標從來沒有離開主要課題,這才叫次第,我們現在學很多理論的次第,能吃嗎?越聽就越覺得煩,沒用啊。
什麼叫戒定慧?對,有次第,但戒定慧為何叫戒定慧?目標很簡單,看不清楚的我想看清楚,但為什麼我看不清楚?因為心散亂。好,那我就先定,可是為什麼定不來?因為沒持戒。所以為了要讓我能看清楚所以要修定,為了修定我持戒。那除此之外還要學哪些?因為我的目標很清楚,往前推過來所有該具足的,這就是我的次第,很清楚,不是那種純理論的。世間人賺錢都很有次第,為什麼學佛次第就亂來一通?一切修學回到現實,你就很清楚學佛次第。你有病,治病的次第在哪裡?如果把修學佛法當作治病,你就很清楚次第了,次第在哪裡?趕快找醫生囉!像我們現在學了很多,病都沒好,奇怪怎麼不會懷疑?像我們很多醫生看一次、兩次沒好,我們就開始換了對不對?我們有學佛學了一、二十年沒效,他都沒有感覺的,厲害喔!要嘛藥有問題,要嘛吃法有問題,要嘛就病沒抓清楚,總是你會很務實地去找答案吧,這就是求道。所以經典處處都在講學佛像在治病一樣,善知識就像醫生,戒律就像他的軌範,冷的不能吃、熱的不能吃,就是這些,僧就是護士、護理人員。
- 生活中如何歷事練心?
這個道理在天臺裡面叫做「遇緣對境修止觀」,有很多,但我們這個道理一談短時間不容易談清楚。講「歷事練心」,那我們就看這件事情,試著開始學習把事情先看清楚,這是世間人,我們在看清楚這個過程當中,除了依世間人一般價值觀在看,必須能更加客觀,客觀其實就是緣起。我們會看到這件事當中我的主觀因素有多少干預、參與?我盡量還原,該它如何、還它如何,唯有認識清楚才能做正確判斷,有了正確判斷才有正確的行為。歷事練心就在這裡面,因為你想練都很難練,第一步一定是先看清楚才能練。
譬如說我現在碰到一件事情,我實際上沒辦法判斷,那怎麼樣?保留囉!今天我在一個地方看到竹子的欄杆,那是在懸崖,你會不會整個身體靠上去?不會。為什麼?因為你不確定它牢不牢靠。今天你說這個人是好人壞人?譬如今天有人說某某人偷東西,請問師父你認為他怎麼樣?偷是在什麼狀況偷,他有沒有偷我不知道,假設在這樣的狀況下做偷的事情,是不好的,但他是不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偷?他有沒有偷?是不是如我現在設想地偷?不知道。如果依我這樣做種種的條件的安排設想,他這樣子是錯、那樣子是沒過失,對不對?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歷事練心就必須要學會理性判斷──「緣起」。
譬如說我們碰到一件事情起傲慢心,那就要問了,「你憑什麼傲慢?」,「我比他好」,真的嗎?我現在講說你不會開車,我會開車,開車這一點我比你好,我有沒有傲慢?沒有。我會開車你不會開車,我有一種自以為是、貶低你,這就是慢,但我只是如實地說我會開車,你不會開車。我會開車你不會開車,在這點上我贏你,其他地方我不一定贏你,我現在能確定贏你的只有年紀,其他我都不確定,年紀大就是好?不是,年紀大只是上輩子死的快而已,死得快生得快就是年紀大,其實只能證明這個,不能證明你多偉大。我們能有幾分把握?很多因緣當中你執以肯定才慢,問題是你真的可以肯定你自己嗎?我們開始學會理性,懂幾分、保留幾分,這中間沒有狡猾,是如實。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話都不會隨便講?不是政客,因為我確實不能作完整的判斷,所以就如《菜根譚》所言「事事留有餘不盡的意思」。
- 請問法師,如何將人間佛教或人間淨土的思想與傳統的西方淨土會通?
其實它是同一個,只是我們現在人間佛教講到最後有點越來越世俗,你知道什麼叫做人間佛教、人間淨土嗎?我們現在不用分那麼多,比如說有的人能夠在家學習,有的人要到學校學習,你家父母如果會教,誰說一定要到學校學習?現在不是有開放父母在家裡教的嗎?可是父母如果沒有專業,加上小孩不能玩,或是在家裡不能學到團隊精神種種一切,衡量得失,雖然學校也有它的問題,但我覺得應該到學校去學。
那人間淨土可不可以?有人覺得:「我才不往生咧!」,我說往生跟你礙到什麼?其實什麼叫往生你知道嗎?我簡單講,往生就是「常隨佛學」,我不想在佛法概念上一直爭執,其實我往生淨土不過就是讀佛學院,選擇一個有佛的地方,保住我的菩提心,常隨佛學。《無量壽經》講說娑婆的修行功德大,明明就鼓勵往生淨土,又讚嘆娑婆,那你要到娑婆還是要到哪裡?看你嘛!
像我們也可以在家修對不對?可以啊,誰說一定要出家。但有的人說出家、在家都一樣,我說才不一樣咧!都一樣你為什麼不出家?A等於B,你為什麼老是挑A不挑B?A跟B不一樣就不一樣,不要亂扯。有個居士就問:「那為什麼我們在家人不行?」我說:「在家啊!」他說:「為什麼不行?」我又答:「你說的啊!在家啊!」他再問:「在家為什麼不行?」我再答:「你說的嘛!在!家!嘛!」理由在哪裡?家就是很難割捨的意思,家不是那個形式上的家,是那個我守護的,那個守護是讓你生苦的地方。那你如果在家可不可以?可以,但你就要準備面對它,當你不斷在累積這個東西的時候,就會發覺到很多東西難以割斷,那份苦很痛。我自己都學佛那麼多年,我哥哥走還是很難過,我就很慶幸父母生下來我只有這一支,還沒有拓到隔壁那一支,你知道我意思嗎?我如果再結個婚、生個孩子,哇這一串我隨時都會很難過,還好我現在只要死幾個就可以了,死這一串全部都是骨肉,都痛啊!所以我們家人自從我哥哥死了之後,他們講一定要在我之前死,因為在我之前我可以處理,我先死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,所以他們就發願要在我之前死。痛啊!這不是一般人能超越的,面對到親人那真的是痛,所以知道那很難割捨,所以才知道說要防,它不一樣。
我們知道這個東西就開始防,做選擇時怎麼選?你自己看,選擇出家就有出家人該要面對的,否則你出家跟在家一樣。我常講出家人要比在家人用功,是因為你已經選擇出家了;在家人要比出家人用功,是因為你的出發點比出家人少,我們是從五十開始,你們是從二十開始,你們比較輕鬆但路比較遠,我們比較辛苦但是再十分就及格了。在家當然輕鬆,但問題就是很難守護,那就看你自己了。
所以人間佛教、人間淨土可以,但它對你來講不是淨土啊,你可以修到是淨土。你如果說想要在這邊度化眾生,可是昨天才跟同事吵得要死,一下恨這個、一下恨那個。所以那幾個年輕人我不是鼓勵他們出家,但我提醒了,你現在長得非常好看,經過三、四十年以後你就像……,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啦!就是說現在都很lady嘛,慢慢上班以後就開始東家長、西家長,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喔,我免得罵到你們。整天就這個上司怎麼樣,那個同事怎麼樣,於是乎你這一輩子就這樣過完了。唉唷!我一想到就覺得你們太偉大了,我實在幹不了這種事。對不對?這些日子你們必須要面對,你就必須這樣過,那如果想要在這裡遠離,就必須要懂得更加防護,因為你不得已,沒辦法更精進修學時,做一個漸次的修學就必須懂得防。
所以在家、出家就好像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,西方淨土在哪裡?西方淨土的真正源頭在於如何厭離娑婆,如果不懂得厭離的話其實也沒辦法去。所以世間本來清淨,問題是你做不到,所以說「為懦弱眾生說西方淨土」,那我是不是懦弱?我是懦弱啊,因為看到人生的苦不是我講大話就能夠熬過去的,所以我選擇西方淨土,我要守護我的菩提心,要常隨佛學。那在娑婆可不可以?我知道道理上可以,但我沒辦法,我不講大話。以我的心現在面對的苦我能熬,但我知道如果再深一點的苦,如果我現在碰到ISIS,我也不曉得怎麼樣,只好跳下去跟他打了,我什麼慈悲都不要,拿了槍就跟他對幹了吧,是不是?為什麼?我是凡夫,在這種極醜陋的世間裡面,我很難守護。像我們在這邊鄉下開車都很方便,但到了台北整個功夫就亂掉了,在國外我也開,真的是只要台北會開到各地都會開,所有修養到了市區開車就亂了,功夫不到。
- 請問法師,應如何看待智者大師對中論「空假中」三觀的詮釋,因近代的善知識指出這似乎並非龍樹菩薩的本意?
很多人認為非龍樹菩薩本意,我知道這是印順法師所說的,但牟宗三他不認為。非本意是指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」,在漢字會把「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」的主詞都當作「因緣所生法」,除非大家懂得梵文,其實「亦名為假名」是針對「我說即是空」,主詞不是「因緣所生法」。但就算文字解讀錯,也要看義理對不對,假如文字錯導致義理偏差,那就是大的過失;如果只是文字錯,那是因為他沒學梵文,你不要以為學梵文多偉大,當初翻譯的確不容易,要是我們一定也是那樣解讀。
空、假、中是怎麼樣?我們講「不離世俗諦,得第一義諦」,《中論》所說的,即世俗就是空,空、假不二是不是就中?其實智者大師講的二諦就是講三諦,只是不同的開演而已,可是就把他罵說「欺盡天下人的眼目」,講這種話有必要嗎?只不過是一個沒學過梵文,難道不了解梵文罪過就這麼大?何況他所解讀的空、假、中並不違背緣起法,這有什麼問題?有人講說一心三觀,怎麼個一心三觀?有的學者問怎麼一心三觀?明明就是三心,我說你這個亂來,根本不懂得佛法,這個學者弄到最後就亂了。我說:「你看電視的時候,難道電視報導有火災,你要先執著有火災,再說沒有火災,最後再看有火災、沒火災,會這樣嗎?」就算你看了很緊張也不會跑,因為知道這是假的,你看這即空、即假、即中不是嗎?
現實都有,只是拿來法觀的時候你不會,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是知道它假,知道有影響但馬上知道這不是真實。所以在了解緣起法時,正因為了解緣起法,現在知道因為緣起故空,空不是另外空,空就在假當中,空假不二其實就是中。其實二諦就是三諦,只是有人二諦會對開,所以講三諦讓它更圓融,這樣而已。
- 想多了解佛學與生死的關係
你看我剛剛講,佛一生就是看著生死,結果在菩提樹下了悟有生故有老死,解脫。所以學佛就是認識生死,因為生死是最根源的問題,包括菩薩道也是為令眾生解脫生死,而生死就在現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我去認識它,所以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這不是大乘空洞的理論,本來流轉緣起就是還滅緣起之所依。四念處就是觀讓我們苦惱的身受心法,學佛本來就沒有離開這個主題,所以我剛剛講說佛陀一生都是很實際的,他不像我們純粹探求空洞的理論,很多法門學到最後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學佛?修了很多,修禪定不知道禪定為何?持戒不知道為何要戒?學了很多的理論又不知道這個理論到底要幹什麼?學了老半天就是不能抉擇現前生死是如何?很多人學了很多年偏偏就不認識自己,這叫做沒用。
- 佛教感情觀
感情就是愛囉,愛就是因為你覺得他可愛囉,可愛就有感情,所以一定是覺得他可愛才愛對不對?但他是不是真的如你想的那麼可愛?你的可愛是依什麼因緣?我在日本時有一位老師,她在上課時跟我們講:「我先生在我大學時經常去站衛兵,就在學校門口一直等我下課,自從我跟他結婚到現在,都沒有邀請我跟他去旅遊。」我就開玩笑說:「因為妳跟以前也不一樣囉!如果還一直保持這麼青春,那大概還會一直站衛兵。世間無常,他本來是個窮小子,現在有錢了。」感情有很多因素就是互依可愛,可是當我不再覺得可愛的時候,感情就斷了,所以由愛生恨就是一個轉頭而已。
所以結婚之後還要包裝,即便再親密都還要一點包裝,因為那樣才可愛,你必須不斷創造可愛,這個感情才不會衰敗。不得已老了之後,就從肉體轉為精神,總是要創造不同的可愛,一旦他覺得都不可愛的時候,想愛都很困難,這就是現實,講白了就是這樣,要有可愛才愛。比如說我們面對老夫老妻,容貌已經改了,但我看到一個常隨我一生,跟我不離不棄的這一份可愛,他隨然容貌老了,但對我的忠誠很可愛,這一定有可愛。所以一個人結婚第一個一定要有包容,如果是一個吹毛求疵的人,會碰到很多不可愛,感情就很容易敗壞。所以碰到一個心量很小,動不動就吹毛求疵的人,避而遠之免得早晚會有問題,因為他很容易看到不可愛,看到不可愛就會不愛,那你為了讓他愛,會付出地很辛苦。所以我告訴你,結婚要嫁給考古系的,你越老他越歡喜,別人都是要新的,只有考古的人越老越歡喜。
感情世界就是這樣,有人就一直不斷創造他的可愛,像是品德可愛,但有的人品德很好,譬如像現在某個非常有錢的人,他太太學佛很虔誠,他先生也學佛,後來那個先生有外遇,其實他不是真想外遇,是因為他太太太用功,用功到他覺得家裡有一個出家人。她先生是一個大企業家,周邊有多少人捧著他,可是回到家裡是那個叩叩叩的出家人,他覺得回到家很冷淡。你也不能說他太太不好,太太很清淨,可是他這個大男人回到家好像一點用都沒有,最後他就有外遇,後來他跟我們師父講說其實他也不是很愛外面那一個,只是覺得自己感情必須要有一個肯定,但我在家裡只看到一個出家人而已,所以他就沒辦法了。
因此光有清淨還不行,還要有智慧懂得觀察人心,一個非常靈巧的人,結婚未必就是愛情的墳墓,因為他可以再延伸。但這個延伸我就必須要提醒你們,有的人感情很不好,一則喜、一則憂;有的人感情好,一則喜、一則憂。感情不好一則憂,因為現在就很苦惱,一則喜因為以後要分手很快、沒有罣礙;現在感情很好一則喜,可是一則憂,因為以後分手很難過,早晚要分手的,不是嗎?這就是現實。我看到一個人本來出家後來還俗,還俗後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太太,生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孩子,結果他癌末請我去跟他開示,我跟他開示他能聽,可是我心裡有數知道不容易,因為他很年輕,太太也很好,兒子也很乖,要是太太很兇,兒子長得也不好看,那還好死,偏偏這個時候很難死,因為都可愛,就會有很強的愛別離苦。我現在跟他講他能放下,真的嗎?我講得很實際,要是一下就有用,那我比世尊還厲害。修行不容易,要慢慢改變他的認知、執著、習性,這就是人生現實。
- 如果受菩薩戒,是否連蛋糕都不能吃了?因為有的有蛋或動物性奶油的成分。
牛奶是還好,蛋現在有的沒有受精有些人說可以,但我是覺得看看吧!只要一個原則,就是不傷害眾生。不小心吃到有受精的就麻煩了,把牠吃死了。我基本上盡量不貪口慾,再來就是以盡量不傷害為原則。
- 佛教徒婚前性行為是否合乎戒律?
我們要知道為什麼,因為婚前有一個前提叫做「婚」,問題是有人性行為後並沒有婚,那就不叫婚前了。有性行為之後才結婚,那還好至少前後都一個,但婚前之後沒婚,那就不叫婚前囉。我們的重點也不是性行為的問題,是貪欲,經典講如果我們的煩惱有兩個,一個是貪欲,有另外一個煩惱跟貪欲一樣那麼嚴重的話,那世間就沒道人了,太難斷了!所以我們今天守的這一點,其實不光只是表面上的節制,而是當沒有守護這個規矩的時候,就很容易氾濫。
像現在人很不喜歡結婚,覺得結婚證書就只是一張紙,我說它不是一張紙,那是一種承諾。現在有的人對自己的感情沒信心,對對方的感情也沒信心,所以就用同居,這裡面有很多心理,也就是說當我不再重視彼此感情的承諾時,當然同居就可以了。但這張紙代表的是他對我的許諾,一種忠誠,其實這個忠誠跟戒法的不妄語、不邪淫都有關係,它是一種善法的守護,雖然是人天法,但這個尊重會讓很多善法結在這裡。當我不願意承諾的時候,我認為我可以有婚前性行為,這都不是在這個行為本身,而是在這個行為裡面所帶動的這些煩惱,這個開就容易有這個煩惱,這個煩惱一旦有,其他煩惱就一點都沒阻隔了,開了一個其它就容易來。
所以你要知道當人不斷在長養這個習性的時候,你要收拾很難了。欲界眾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因為這個來,而現在不懂得約制它,一直在縱容,這個時候煩惱是守不住的。要知道生命本來是無常、因緣和合的,但你的和合都是煩惱,你的煩惱能斷嗎?煩惱就是你,你就是煩惱,沒有另外一個我可以斷煩惱你知道嗎?煩惱就是你,你看清楚自己才能斷煩惱,沒有你之外的煩惱,也沒有煩惱之外的你,你就是煩惱。你那份執著就憂、悲、惱、苦,一大苦聚集,你就是這樣,沒有另外的我,所以你不斷地在縱容煩惱的時候,你的習性就是你,你是透過眾多煩惱形成你,說要斷不可能一下斷,因為你不可能砍自己的腦袋,是從覺悟當中、智慧當中減低煩惱,不是說到臨終再來斷,沒有煩惱在外頭,你就是煩惱,這份習性已經帶在身上了,根本不可能斷。
- 有些人會因無法吃素而不受菩薩戒,似有因小失大的過失,請問法師應如何抉擇?
菩薩戒要持完的話就成佛了,我不是要你受來犯,如果你仔細看菩薩戒的廣大功德,能吃素守護眾生當然是好,但有幾百億你就為了那一千塊,我今天沒吃素但我可以幫你吧?德蕾莎修女大概也沒吃素,可是你會否定她嗎?不會吧。最近不是有伊波拉?有一個醫生得伊波拉,到美國醫好之後又回去,他沒吃素。
你知道戒法是什麼意思嗎?我常說戒法就是讓你免於成為煩惱的奴隸,還有積極成就善法功德,所以一定要了解戒的意義,想盡辦法能修盡量修。現在我們都把戒法當作約束,不是,它是功德,所以我常舉例說在懸崖邊有五條繩子,斷了一條,反正一條斷了乾脆四條都剪斷,你會這樣嗎?你會希望其他盡量不要斷,因為跟生命有關嘛!結果又斷一條,三條盡量不要斷,斷到剩下一條,拼命把它綁好,五戒就是這樣,能持盡量持,菩薩戒更是能持盡量持。
你能不能守到圓滿?我知道我守不到,小時候我爸媽去菜市場買菜,買完以後就會把人家的蔥偷拔一根,就是那種貪小便宜,學佛就是這樣,貪小便宜,有空就做一點善,每攤都抽就一把了嘛,小善小善就願意修,因為你好樂它的功德。所以要知道戒法的積極意義,不是一直看到它在約束,它是要幫助你遠離煩惱束縛,等於是它要幫你戒毒的,它是約束你沒錯但是要讓你自由,當然現在能盡量做到就別別解脫啊。當你了解菩薩的廣大功德,比如說有一筆生意,這麼多生意,這個沒做到,算了,這一千塊沒賺到其他我不要,你如果知道其他是一千萬、一百億,你不會說這個做不到其他不要,你一定跟我講這個做不到其他還要,是不是?乃至最後一千萬裡面有四百多萬賺不到,你也要賺那另外一半啊,就是戒法裡面有一半做不到,但還是要做另外一半,如果你知道它的功德。做生意不就是這樣斤斤計較嗎?持戒就這樣囉!
所以基本上我們很多學佛觀念都錯,這個問題已經太多人問了。不吃素,少吃一點肉嘛,那其他趕快做。你今天因為不吃素而遺憾,但你這一生多兼學嘛,那還不是一樣?因為有菩薩戒的要求,你會更積極成就,你的菩薩形象是透過戒法才具體化的,《本生心地觀經》講受菩薩戒犯戒,到地獄、畜生道都當王,所以我開玩笑說墮到老鼠就變大老鼠,因為曾經發菩提心,所以那隻老鼠大一點,墮入鬼道就是鬼王,因為他心量大,到人道就是人王,佛道就是法王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