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者的基本前行(四)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民國77年5月1日 講於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演講廳 陳元暉 記 (本文刊登於晨曦通訊第62期) 就像有人說他是小乘,我是大乘,有些人則說是金剛乘,佛陀是漂亮的,「他」坐在佛籠上,「他」喝、「他」吃、「他」必須嗅香味,愈來愈糟,也許過了好幾年後,人們特別給「他」廁所住,這是我們親近佛陀的方式,多麼的侮辱「他」啊!是這樣的侮辱!我們實在不應該這樣對待「他」,我們對待「他」卻像對待我們自己──一個需要吃喝的人。其實比我們還糟糕,我們吃好的食物,卻只給「他」一點點的水,給「他」幾盞燈,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夠這樣的活下去!「他」坐在那裹,即使一年了也沒洗澡,過了幾千年之後,「他」就被稱為古董,人們做了一個門來保護「他」,是多麼奇怪,我們必須趕快逃離這個佛教,跳出這種對佛陀牢固的概念、這種我們所看到的另一種最壞的娑婆世界,因為它有美麗的名稱,容易使我們分心。我想能夠遠離這些,才是真正的佛教徒。這樣,你可以稱呼自己是回教徒、基督徒,都沒關係。事實上,我們為了利益眾生,我們可以任何一種宗教來稱呼。我想如果今天所有各種不同的宗教、各個師父,都能在這上面多想一點的話,則每一個宗教都會變得更偉大。 現在我們巳談到表面的情況,今晚的中心主題是如何修行,在理論上,我們應該思惟探求生命的真相,而非宗教理論的知識。談到修行,我們有完全不同的門徑。何謂修行?修行是訓練。訓練什麼呢?不是物質上的,而是精神上的,從事精神訓練的人就是修行者。何謂修行者?一個不好的人想變成好的,這是說他有各種不好的情緒,如生氣。早先大家聽我說,可能會認為我對像供佛這一類文化似乎是很反對的,但是我們現在要談到很專業的,因為我們談到修行,在儀式上必須很專業,並非我們應該這樣。例如,從理論上說,一切皆空,但實際上,我們頭痛時,必須吃藥,如果我們想到空性,我們可能就不會有頭痛,但是實際上,我們必須找藥吃。 現在談到前行怯的修行,這必須結合我們的文化,修行來自文化。在我往下談之前,我必須警告各位,文化和佛陀的教化總是兩回事。文化為人類所創造,佛法是佛陀的教示,這兩者是不同的。佛法超越概念、超越習俗、超越傳統、超越歷史。然而我們都是人,我們生於社會,這意謂著我們有文化。文化是由一群人所造成,諸如拉手、個人創造力的培養、微笑和不微笑。因此,每一...